YY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人力资源开发中心-yy易游体育官网

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发布时间:2025-03-12 17:59:48| 浏览次数:

  体育职鉴工作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体育民生工作。20年来,体育职鉴工作创造“从无到有”,实现“从有到优”,开辟了体育人才工作新阵地,探索了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注入了全民健身服务新动能,为推动体育人才发展、服务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为更好推动工作在新起点上高质量开展,进一步涵养体育职鉴系统文化,谨以此文,致敬国家体育总局职鉴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

  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此刻,我们站在2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我们的征途,就会自然而然的为它感到自豪。

  20年来,体育职鉴事业在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在体育总局人事司的精心谋划和相关司局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及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共同努力下,从“打基础、铺摊子、建队伍”走向“提质量、强功能、惠民生”;从“毫无头绪、一张白纸”,走向“可圈可点、浓墨重彩”。

  2004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印发《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在体育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体育职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工作量大。作为体育行业的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可套,没有一定正确的路径。

  工作开展初期,总局陆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开展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体育职鉴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思路和具体任务措施,在全国体育系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体育职鉴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办法(试行)》《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规程(试行)》等文件出台,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明确“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育职鉴工作成为体育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要求更高。

  随着体育职鉴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中心与各职鉴站共同研究探讨,制定印发了《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考务工作手册》《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实操考务指南》等30余项制度文件。体育职鉴一线工作者的“工具书”更加丰满、实用,体育职鉴工作进一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2005年11月,全国第一家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广东成立。随后,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浙江、陕西等6个省市陆续成立鉴定站,成为第一批试点建站单位。“体育职鉴工作要不等不靠,要干就要干到最好”,这些初入体育职鉴工作的人满怀信心和斗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体育职鉴是什么、做什么”,大家深入市场、体育院校、用人单位,进行政策宣贯,提升体育职鉴工作认知度,磨练了“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的“三皮”精神。一开始,工作人手严重不足,工作量却与日俱增,在“筋疲力尽的同时,却又格外充实”。

  “机会是等不来的,要靠主动出击”。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体育人才服务中心原主任韩民华曾感慨,“山东的体育职鉴工作,是‘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凭借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主动铺摊子、建队伍、找出口、谋发展,从最初的一两个项目、年鉴定量几百人次发展到十几个项目、年鉴定量过万人次”。从实地考察场地和器械,到组织实施理论和实操考试,一边实践,一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破局”的信念、真抓实干的劲头,打开了工作的局面。

  2006年3月,全国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颁发,标志着体育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2008年,年鉴定量突破万人次;2016年,年鉴定量突破10万人次;2021年,全国累计鉴定量突破百万大关;年鉴定量从初期的几千人增至2024年的15.4万人次。截至2024年12月30日,全国累计鉴定1420564人次,获证人员969722人次。

  鉴定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是鉴定站从7家到31家,考评人员从首批251人到现在3718人,考务工作从人工手动批改试卷、录入成绩、制作证书到全流程平台化管理、计算机化考试全覆盖……

  见微知著,体育职鉴工作发展的足迹里,一个个有目共睹的发展脉动,激发了体育职鉴工作前行的热情和活力。

  “标准、教材、题库开发关乎鉴定质量,是体育职鉴工作的当务之急”。从一开始的“粗放型扩面”再到而后的“精准化提质”,从认识到“质量是体育职鉴工作发展的生命线”到“坚持质量第一、引领工作发展”,这是专注一事、精益求精的过程。

  组建项目专业委员会,出台、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馆管理员”“体育经纪人”4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标准为引领,出版25本国家职业资格系列培训教材,不断打磨、修订各项目培训大纲、考核鉴定实施细则、题库,形成16项技术文件,9个国家题库。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统一培训标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题库使用、统一考评人员资质管理、统一考务平台过程管理、统一督导要求规范、统一证书发放——这“七统一”构成了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构成了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底气”。

  追求质量,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打造成为一个“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具有权威和效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水平,进而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17年起,职业资格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体育经纪人、体育场馆管理员不再开展国家职业资格认定。

  为了落实改革要求,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职业发展,中心创新尝试对“体育经纪人”项目开展自主测评,这为后续的“以变应变”奠定了基础。至今,累计为体育产业输送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理人近万人次。

  2021年,《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发布,其中除与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密切相关的职业工种外,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移出,体育行业保留了游泳救生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滑雪、潜水、攀岩)。

  体育行业坚决落实职业资格改革要求,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面向学员、培训机构、社会大众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和政策解释,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有序完成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改革收尾工作。

  为更好服务大众多元化健身需求,2021年,中心发挥职鉴体系和技术优势,积极创新突破,与上海、广东、江苏3个省份一起,以健身教练项目为切入点,试点推行职业能力培训测评。3年多来,坚持“紧贴市场、严把标准、开放体系、共建共享”,和26个省份一起合力培养健身教练、青少年体能训练指导、健身操舞指导员、运动营养师、跑步指导员等技能人才5.6万余人。

  改革虽然有阵痛,但是也带来了更好的发展。职业资格评价“兜底线,保安全”作用更好发挥;自主测评更加灵活,市场化路线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大人才观”下,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更加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体育职鉴工作为一群热爱体育事业、具备专业能力、甘为大众服务的人提供了追求梦想、通往成功的可靠路径。

  健身教练项目考评员培训师孙全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社会体育指导(健身)项目第四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后,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进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四川省出资成立“孙全振健身技能大师工作室”,让他更好地为四川省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他说,“‘技能改变命运,专业成就未来’不是一句空话,对社会而言,每一位技能人才的成长,都在推动行业的进步。”

  与孙全振类似,通过考取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找到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人生价值的优秀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有很多,有的作为体能教练在运动队服务竞技体育;有的从事高山救援、户外救助、水下打捞等专业任务;有的成为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致力于培养更多体育技能人才;有的成为“业”内公认的“明星”培训师;有的在体育院校任职、培养体育技能复合型人才……

  健身房、游泳馆、街区步道、体育场、攀岩馆、滑雪场……他们活跃在百姓中间,有运动场所之处,就有他们的身影。有3次救人经历的游泳救生员韩进珂如是说,“我们拯溺救难,从事的是与老百姓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崇高事业,我们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游泳健身活动的生命保护者”。

  聚沙成塔。遍布五湖四海,从事不同行业的体育技能人才扎根一线,贴近大众,深度参与公共服务,将体育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末梢”,努力实现社会大众对于体育社会功能的朴素愿望。

  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想办法“扶上马、送一程”。围绕技能人才成长周期,致力于打造从前端职业研究到后端就业上岗全链条职业服务,真正“呵护”体育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

  加大前端研究,引领职业发展。20年里,陆续推动“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体育经理人”“滑雪巡救员”等11个职业(工种)纳入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从“新职业”开发角度,为体育技能人才拓展就业空间,带来发展机遇。7次发布《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前景手册》《国际视域下滑雪指导员标准体系研究》《潜水指导员职业研究》等研究成果,帮助从业人员洞悉前沿米乐YY易游体育趋势,做好能力储备,拓宽发展路径。

  积极探索,服务于技能人才就业创业。通过设置实习实训点,实施校企对接,举办工作沙龙、企业人才推介会,建立体育技能人才就业服务平台,针对院校学生、退役运动员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培训与就业的衔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赛事活动是体育技能人才展示职业风采的舞台,是转化为服务全民健身实效的有力载体。

  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于2013年首次举办至今,已圆满完成第6届,产生9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1名全国技术能手和283名省级荣誉获得者。大赛开办以来,各地与人社、工会等部门携手,组织开展技能竞赛近300场次,累计覆盖21万名从业人员,全国赛、省级赛、市级赛三级赛事体系初步构建。通过赛事的驱动和赋能,体育技能人才工作影响力和社会服务效益不断提升。

  尹默林曾在2017年获得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游泳救生项目冠军,他表示,“要以个人技艺的‘精微’,来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广大’,这也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从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大赛打造“匠心”、见证匠心,造就新时代“体育工匠”,成为让更多普通从业者竞相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I-FIT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于2009年首次举办至今,已圆满完成第15届,直接参与者约1.3万余人次,实现了为健身教练职业强信心、为行业育人才的工作愿景。“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自2009年起至今,已举办40多站,200余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等优秀运动员,万余名健身指导专业人员与参与大众热情互动,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和理念,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各地“职业助公益”“健身科学训练营”“防溺水公益宣讲”“科学健身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也收获了良好反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人走进了“体育技能世界”,彰显了体育技能人才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2024年10月,“鉴证不凡·共赴新程”——体育职鉴工作主题沙龙在京举办。伴随《这世界有那么多人》的悠扬歌声,光影流转间,每一帧都是体育职鉴工作者的深情告白。

  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站,形成了“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国一盘棋”的工作网络和组织实施体系。我们深有感触的是,鉴定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础在省市,鉴定站是动力之源,体育职鉴工作组织体系展现出蓬勃活力,使工作成效倍增。

  “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这是体育职鉴系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底色;“不是在鉴定就是在鉴定的路上”“要么挑战极限,要么离开职鉴”,“为可能,尽所能”,这是体育职鉴工作者的豪言壮语与郑重承诺。

  潮湿闷热的游泳馆或是冰天雪地的滑雪场,披星戴月或是风雨兼程,坐六七个小时火车或是自驾三五个小时前往鉴定考场,一天持续七八个小时的鉴定,从这个批次赶到下一个批次……20年来,看似波澜不惊、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每一位体育职鉴工作者的“热辣滚烫”和“星辰大海”。

  20年来,体育职鉴工作者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把“坚守责任、甘于奉献”的体育职鉴文化不断深化转化、发扬光大。300多名体育职鉴工作者,有人拓荒,有人深耕,有人从“小白”干成了专家,有人从“小年轻”成为了“中坚力量”。虽然身处在不同的坐标里,但值此时刻,我们相“鉴”相视,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和回响。

  体育技能人才是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坚实依托,是服务体育强国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为服务体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的体育技能人才,是体育职鉴工作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也是体育职鉴工作者的行之所至、心之所向。

  “鉴”往知来,再启新程。前路漫漫亦灿灿,体育职鉴工作者将继续奔跑、阔步向前,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技能人才,为服务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体育职鉴力量!

TOP